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,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解读,而越是这样似乎越具有存在的意义。
李煜写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”比较泛化,也具有模糊性,但很多人读了这样的词,会有一点伤感,同时回想起很多往事。本来是模糊性的描述,没有具体的实指,却让人获得一定的美感,获得心理的共情。或许,人的潜意识有一定的美学认知,就是认为模糊的是美的,朦朦胧胧才是美的,而变得十分真切的却不一定美。就好像人们听故事,觉得故事很美,而真看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却并不觉得美。人们看风光片觉得很美,而风光片拍得比较朦胧,并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拍得非常明确。当人们到了真实的风景秀丽之地,却分明发现不了太多的美感。文学就是这样,描述美的时候往往具有模糊性,朦朦胧胧,不甚真切,但分明让人感觉到美。张九龄写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具有一定的模糊性,前半句是实指,后半句是虚指,由实入虚,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美感,也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认同。苏轼写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仍然具有模糊性。人们读了这样的诗句,会感觉到浓浓的思念之情,至于思念谁,思念什么地方,人与人是不同的,但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美感,这就是文学存在的意义。
陶渊明写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被王国维称为“有我之境”。诗中分明有一个我存在,而这个我可以看成是诗人自我,也可以看成是读者自我。诗人写诗的时候,把主观自我投射到诗境中去,用意象表达意境,当然就有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。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句,也把主观自我投射到了诗句中,会在朦胧中体会到诗人的心境,体会到悠然自得的心境。“寒波澹澹起,白鸟悠悠下”被王国维称为“无我之境”。似乎是诗人在安静的时候得到这样的诗句,看似在写景色,没有诗人主观的情感在里面,其实依照王国维的说法,“一切景语皆情语。”里面分明有诗人的感情存在,比较朦胧,没有说明,却让读者置身其中,当然也就感觉非常美好了。主观自我和外界事物并没有截然的对立关系,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,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,认为了解了外界事物,其实只是自己认为了解了,而没有真正全面了解。诗歌以感情取胜,诗人会把主观自我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,让外界事物带有了诗人独特的情感,也就能呈现出独特的诗句。
独特的诗句往往带有诗人独特的情感,也得有一种朦胧美。意象往往是容易被人看到的,而通过意象表达的意境却是朦胧的,需要读者自己揣摩领会。倘若读者只看到诗歌表面的意象,而无法感受意境,那么读者只会停留在诗歌表面,而没有理解诗歌表达的真正意义。诗人写诗的时候,就是要通过意象表达意境,创设朦胧的美感,就好像设了一个局,要读者进入这个局来玩几把。读者在入局之前会感觉诗歌比较美,而进入这个局之后,会具体感触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,当然更多的是产生的歧义,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,感触到的是自己想要感触到的情感,而不一定是诗人表达的情感。很多人读到同一句诗,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,产生不同的感悟,而这种不同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,当然也是模糊性产生的结果。不仅诗词有一定的模糊性,而且散文和小说也有一定的模糊性。读同样一篇散文,有人读到了悲哀,有人读到了寂寞,有人读到了愉悦,有人读到了缠绵。读小说也是如此,有人读到了爱情,有人读到了争斗,有人读到了友谊,有人读到了离别。读者想要读到什么,就会在文学作品中读到什么,而对其他的情感似乎置之不理,或者有意忽略。除非读者反复阅读,或者在阅读之前带有某种判断,不然很难做到比较全面的阅读。
戏剧语言也具有模糊性,尤其是表演出来之后,很多人看到的是演员的表演,而忽略了演员的台词。有些人专注于演员的台词,而忽略了演员的表演。剧本写出来之后,读剧本的人不同,产生的情感也不同,尤其是读者会倾向于剧中的某个角色,很容易把主观自我投射到这个角色身上,跟着角色一同感受剧中的情节,也就产生了严重的误读。这种误读越多,产生的不同理解越多,正好验证了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。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模糊性,由模糊性产生了多义性,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。甚至一些人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,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进行改编。有的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改编,最终文学作品成为群体创作的作品,而不是某个人创作的作品。还有的在文字传播的过程中改编,最终定型为某部集大成之作,成为世代累积型的作品,而不是散见于民间的小故事类型的东西。《西厢记》是对元稹的《莺莺传》进行改编,最终成了脍炙人口的作品,却仍然具有很多方面的模糊性。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都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,是经过很多朝代人们传播的故事积累而成,当然也加入了作家的独创,最终成为集大成之作,也有很多方面的模糊性,让很多读者产生误读。
文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,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,文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。同样的文字会产生古今异义的不同,会产生环境的变异,会在不同读者的眼中产生不同的意义。同样一句诗,悲伤的人读到了悲伤,高兴的人读到了高兴,缠绵的人都到了缠绵,好斗的人读到了争斗。或许,读者永远无法理解整部作品,永远无法理解作者的心境。读者只会读到自己喜欢读到的内容,也让文学的模糊性产生了极大的意义。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,文学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。倘若读者能够看到文学的模糊性,就会对文学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,也对人性和自己的心态有了一定的了解。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,因为文学就是人学,就是展现人性的学问,而文学的模糊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读者的人性,也营造出了世间千姿百态的美与丑。